本文字数约:4815 字湛江股票配资平台
阅读时间约:7 分钟
本文章节:
01、用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治疗抑郁、双相?别轻易尝试!
02、“脑机接口”疗法更高级、更安全
03、脑机接口和DBS也是治标不治本,抑郁、双相患者别期待太高!
这几年,脑机接口(BCI)的风吹得很大。
今年3月,国家医保局发布了《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》,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。
这意味着,脑机接口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入临床,甚至有北大六院的研究员认为,“脑机接口技术蕴含着治疗抑郁症的新希望。”
前几天(5月4号),国际名人、世界首富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也发生了一件大事:
该公司开发的脑机接口设备“Link”获得了美国FDA 的认证,被批准用于帮助严重语言障碍患者恢复沟通能力。
展开剩余92%总之,越来越多的突破令人觉得,脑机接口的时代要来了,科幻片正在走进现实。
脑机接口到底是如何治疗抑郁症?效果怎么样?
如果对抑郁症有效的话,对双相障碍会不会也有效?
还有,这个“脑机接口”疗法,跟另一种疗法“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”有什么区别?哪个更有用?
下面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,带大家真正理解“脑机接口”和DBS对于治疗精神心理障碍,尤其是对双相障碍的作用。
01、用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治疗抑郁、双相?别轻易尝试!
用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来治疗精神心理障碍,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了,只不过从它出道到现在,争议就没停过。
在20世纪40年代,有的医生曾经使用“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”来治疗毒瘾。
这个技术当时还有另一个名字:脑立体定向下神经核团毁损术,也叫做“手术戒毒”。
简单来说,就是医生基于一些电刺激研究,推测大脑里某些区域跟毒瘾发作有关。
然后,医生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,通过一些方式把这个区域损毁掉,希望能令患者的毒瘾不再发作。
2000年代初,国内掀起过“手术戒毒”热。广东省卫生厅曾批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对于这个技术开展临床研究,也就是找一些有意愿的患者试试看。
按理来说,既然还是临床研究阶段,那就是还不能在临床铺开。可是,在2003、2004年,国内很多地方都冒出了“手术戒毒”的宣传,引起了很大的争议。
为什么会有那么大争议?主要有2个原因。
第一,“手术戒毒”的疗效并不明确。
我在广东省二医成瘾医学科的时候,遇到一位来求诊的海洛因成瘾患者,他就接受过“手术戒毒”。
我问他:“你都做过手术戒毒了,怎么还来找我?是觉得没效果吗?”
他苦笑说:“何医生,说实话,我本来以为做完那个手术,我就能戒掉毒瘾了,结果我术后还要服用纳曲酮。”
纳曲酮是一种治疗海洛因成瘾的药物,在“手术戒毒”出现之前,纳曲酮就已经在临床中很常用了。
“我现在是好一些了,但我根本不知道这是手术的作用,还是吃药的作用。”
而且,他做完手术半年了,但总觉得毒瘾还在,只是自己强忍着没说,因为“手术戒毒”花了不少钱,他不想让家人失望。
也就是说,至少从这个案例能看出,所谓的“手术戒毒”,疗效并不理想。而且,这样的患者其实有很多很多。
第二个争议点是,这个手术是直接损毁大脑特定区域的,万一发生了不良反应,这是不可逆的!说到底,也就是不安全!
当时有新闻报道,不少接受过“手术戒毒”的患者变得脾气暴躁,或者情感淡漠、记忆力减退、反应迟钝等等。
所以,在2004年,国家卫生部针对“开颅脑科戒毒手术”召开业内专家听证会,然后很快就紧急叫停了“开颅脑科戒毒手术”。
既然,直接损毁大脑组织有安全风险,那能不能不损毁,只是刺激?
在这种设想下,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上线了。
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不会损毁大脑组织,而是在患者的大脑里装一个电极,然后刺激某些大脑部位,从而减轻症状。
此图为AI生成
一开始,这种技术主要用来治疗痉挛、小脑麻痹、癫痫,还有帕金森病、肌张力障碍。
但10多、20年来,DBS开始跨界,进军到了抑郁症、强迫症的治疗领域。
有研究发现,DBS能够缓解难治性抑郁症;但是也有学者认为,所谓的有效只是小样本研究,这很难说明什么问题。
另一方面,DBS也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风险。
比如有的患者接受DBS之后,认知障碍反而加重了,又或者出现了轻度躁狂、焦虑紧张、头晕出汗、睡眠障碍等等,有的甚至自杀了。
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,这些不良后果就是DBS引起的,但始终有一定的风险。
而且,DBS治疗要把电极植入到大脑,那就涉及到外科手术,就要考虑到手术风险,包括脑出血、感染、颅内积气、癫痫发作、异物排斥等。
总而言之,一句话:DBS对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尚不明确,安全风险也比较大,不是走投无路的话,实在没有必要冒这个险。
所以,虽然DBS出现已经很久了,但它一直没成为难治性抑郁症的一线疗法,这是有原因的。
不过,有些医院为了获取利益,想刻意夸大DBS的疗效,并且想消除大众的疑虑和恐惧,就给它起了个特别“擦边”的名字——“脑起搏器”。
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,只是为了吸引人而改了个包装,换了个名,希望患者和家属要保持理性,不要被误导了。
02、“脑机接口”疗法更高级、更安全
那么,近几年火出圈的“脑机接口(BCI)”又是什么?
是不是要在人的大脑上开个口子,然后跟计算机连接在一起,然后大脑可以控制计算机,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大脑?
严格来说,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了,但是比较狭隘。
其实“脑机接口”有很多种类型,有侵入式的、半侵入式的——也是需要进行开颅手术,将电极植入大脑;
但也有非侵入式的“脑机接口”,也就是不必开刀,直接在头上戴设备就行。
不管是哪种方式,所谓的“脑机接口”都有一个共同目的——要让机器和大脑能够双向“交流”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
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DBS,它就是单向交流。医生通过电极向患者的大脑进行刺激,那大脑的电信号会有啥变化?医生是不知道的。
医生只能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、情绪变化,来判断这个刺激到底有没有效,该怎么调整。
其实,现在临床中已经有的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也是类似道理,通过磁场脉冲作用于大脑特定区域,但没法实时看到大脑活动的改变。
而“脑机接口”就是实现了双向通信——外部设备向大脑发射信号,然后又马上收集到脑活动的变化,进行分析、计算、调控。
简单来说,“脑机接口”就是把监测和干预这2个功能合二为一了,而且佩戴设备可以做得很轻便,患者甚至能带回家使用,数据同步到手机app和医院系统。
目前,在临床中,脑机接口主要用于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。
比如让瘫痪患者通过“意念”(脑电波)来打字;让中风或脊髓损伤的患者直连机械臂或电脑,重建与外界的联系。
马斯克甚至说,他希望双眼失明的人能够通过“脑机接口”看到这个世界,相当于恢复视力。
于是,在这个基础上,有研究人员想到了用“脑机接口”技术来治疗抑郁症——不开刀,而是佩戴一个能监控和调控大脑神经的设备,从而治疗抑郁症症状。
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关于“脑机接口”治疗自闭症的研究,甚至有学者畅想这个技术能治疗精神分裂症,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,八字都还没一撇。
所以,简单来说,脑机接口比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要更高级一些、更安全一些。
DBS是一定要做手术植入电极的,脑机接口就不一定,它可以是非侵入式。
而且,脑机接口是大脑和外部设备“双向对话”,大脑有啥情况,患者和医生都能马上看到。
但DBS是单向输出,没法实时看到大脑活动的变化,相对来说给人感觉就没那么踏实、直观。
还有,就目前来说,脑机接口和DBS的应用领域不同。DBS主要用来治疗帕金森病、原发性震颤等锥体外系疾病;
而脑机接口主要用于脊髓损伤、中风后瘫痪、渐冻症(ALS)等等,主打恢复患者对外沟通的能力。
03、脑机接口和DBS也是治标不治本,抑郁、双相患者别期待太高!
整体来说,DBS和“脑机接口”的出现都是好事。在它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中,它们都有非常可观的前景,会给很多人带来福音。
可是,对于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来说,这两个技术的前景并不是那么乐观,尤其是双相障碍。
此图为AI生成
绝大部分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、双相障碍之后,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吃精神科药物,又或者先找心理咨询/心理治疗试一试,再加上家人、朋友等身边人的关怀。
道理很简单,因为谁都不想身上总要戴一个设备,又麻烦又不好看,而且给人感觉很不自由,好像被机器控制了一样。
如果患者病情轻微,靠着心理咨询/心理治疗、吃药、身边人的积极关注,问题可能就解决了。
可是,对于症状比较严重、复杂的患者来说,往往是药吃了很久、很多,大夫换了好几拨,心理咨询/心理治疗也找过了,但就是治不好。
我们分析过很多次这背后的原因,这是因为主流精神科根本不了解抑郁症、双相障碍的真正病因,还停留在症状学诊断,治疗方式治标不治本。
而国内外主流的心理学流派又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,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了解得很表浅,总是说不到点子上,效率很低。
所以,只有患者、家属试过很多治疗方法了,实在没辙了,才会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,试一试DBS和脑机接口。
其实别说是DBS和脑机接口了,在那种情况下,他们各种“偏方”都想试一试,什么信奉宗教、跳大神、请大师做法,他们都可能会尝试。
而且,就算真要试,患者和家属都不要对DBS和脑机接口抱有太高期待,免得发现效果不好的时候,有太大的心理落差,反而遭受打击。
无论是DBS还是脑机接口,其实治疗原理都是一样的,都是对大脑的特定部位进行电刺激,改变它们的状态,然后改善症状。
要是说得再直接一些,其实吃精神科药物也是同样的道理,药物从嘴巴里吃下去,到肠胃被吸收,然后作用在大脑的某些部位,比如神经递质和海马体。
说到底,这些方法的作用目标都是大脑的神经系统。
但问题是,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的真正根源,真的是大脑神经系统“坏”了吗?它们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吗?
不,真的不是!
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颠覆性地发现,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的真正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,是心理社会因素。
所谓的大脑异常,虽然可能存在,但不是真正的病根,而是发病机制的“中间环节”。
说得简单一些,如果人一直压抑、不开心、焦虑,身体和大脑里的物质就会发生变化,这是结果,不是根源。
所以,严格来说,其实DBS和脑机接口也只是对症治疗。你抑郁了,它们就刺激某个大脑位置,可能会让你的情绪好一些、稳定一些。
可是,那些令你压抑、焦虑的事情和想法并没有消失,这些东西背后的病理性记忆也没有修复。
只要一遇到这些事情,你该抑郁还是会抑郁,该焦虑还是会焦虑,只是表面上会轻一些。
但是久而久之,你可能就会对DBS和脑机接口过分依赖,甚至可能会耐受,觉得作用越来越小。
而且,上面已经说过,DBS其中一个副作用风险就是引发轻躁狂,这对于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来说,反而会加重病情。
而脑机接口治疗双相障碍的研究还很少很少,想靠它治好双相障碍,并不现实,搞不好它也跟DBS一样,有引发轻躁狂的风险。
最后,希望患者及父母不要迷信权威,不要以为是顶尖精神专科医院推崇的新技术,就一定有效、一定安全。
说句不好听的,就算是诺贝尔奖认证过的,也不见得就是好的。
1949年,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葡萄牙医师安东尼奥,因为他发明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,说可以治好躁动不安、疯言疯语的“精神病人”。
大脑被切掉了一块,网友们想想这是什么概念。“精神病人”是变得温顺安静了,但也失去了正常的思维、情感,跟行尸走肉没区别。
所以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,各国都叫停了这个治疗,这是诺贝尔奖史上最大的污点。
当然,只要不违法违规,每个人都有作出选择的权利。
如果患者和父母真的想尝试DBS或脑机接口,那就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,了解背后的利弊,作好最坏的打算,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盲目做决定。
实际上,脑机接口与DBS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症状,解决不了根源问题。
未来,它们在精神心理领域的真正出路,必须要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,才能帮助极少部分的患者群体走向康复。
参考文献:
1、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的伦理审查问题研究,路绪锋等,2019年5月
2、脑深部电刺激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,马月娇等,2016年
3、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研究进展,徐红令等,2018年
4、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,黄筑忆等,2014年
5、生物医学创新的“好”“坏”之辩———以脑深部电刺激技术的历史为例,戎毅杰,2019年
6、脑深部电刺激与脑机接口技术:神经科学、工程学与临床医学的跨学科融合,熊博韬等,2024年
7、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,程和平等,2024年
8、脑机接口在抑郁症诊治应用研究进展湛江股票配资平台,王升升等,2024年
发布于:广东省Powered by 杠杆配资网-专业配资杠杆炒股-专业杠杆配资开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